幽默也可以很高端

世界各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字,为幽默提供了妙趣横生的表现形式,而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修辞方法,更为幽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使用技巧。幽默借用精妙的语言修辞,更能寓意深刻,出奇制胜。

  1. 比喻
    比喻是幽默艺术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比喻的主要功能是语言的形象性,那些使人感到别致、出乎意料、乖巧的比喻都是产生幽默滑稽的最佳材料。

一次内阁会议上,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同一位政府官员讨论持久和平的可能性。那位官员对首相的乐观态度和理想主义不以为然,他冷嘲热讽地说:“要求和平的愿望不一定能保证和平。”麦克唐纳听罢,立即反驳道:“完全正确!要求吃的愿望也不一定能使你充饥,但至少可以使你向餐馆走去。”
对方不禁心悦诚服,他后来成了麦克唐纳外交路线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

用吃饭来比喻和平闻所未闻,但用在此处不仅贴切而且具有说
服力。
至于罗斯福用比喻幽默法来对付记者的难题也堪称一绝。

1945 年,罗斯福第四次当选美国总统。美国一家著名报社的记者采访了他,请他谈谈连任的感想。罗斯福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很客气地请这位记者吃一块三明治。记者觉得这是殊荣,便十分高兴地吃了下去。总统又微笑着请他吃第二块。记者觉得情不可却,又吃了下去。不料总统又请他吃第三块,他的肚子虽已不需要了,但出于礼貌,他还是勉强地吃了下去。
谁知总统在他吃完之后又说:“请再吃一块吧!”
记者一听啼笑皆非,因为他实在吃不下去了。
罗斯福这才微笑着说:“现在你不需要问我对于第四次当选的感想了吧,因为你自己已经感觉到了!”

罗斯福就是用记者吃四块三明治的体会,来比喻四次当选美国总统的体会。借比喻事例中的道理,来深入浅出地说服对方,真是妙不可言。
用比喻时要自然得体,不露痕迹,给人以天衣无缝之感,方可令人解惑。

老师对吵闹不休的女学生说:“你们叽叽喳喳,真闹哄。两个女孩,赛过一千只鸭子。”
不久,一名女生在外面报告:“老师,外面有五百只鸭子来找您。”
老师莫名其妙,出去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妻子。
这位女生巧用比喻,用鸭子直接喻人。同时,巧妙换算,自然天成,平添乐趣。

2.借代
借代法,是直接用一种东西,去指代另一种东西。往往出乎意料,容易显示出幽默。

一对年轻夫妇走进首饰商店,妻子问售货员:“右边的那个钻戒要多少钱?”
“3 万美元,女士。”
丈夫惊愕地吹了一个口哨,问道:“在它旁边的那个呢?”
售货员答道:“两个口哨的价,先生。”

口哨当然不能作为标价单位,但由于有了对3万美元惊愕得吹口哨的基础,借代就可以实现了。幽默的店员使顾客对商品价格的埋怨化为一笑,的确聪明。
上例是口哨取代了价格,下例则是爱因斯坦用公式来教育青年了。

一个爱说废话而不爱用功的青年,整天缠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要他公开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厌烦了,便写了一个公式给他:A=X+Y+Z,爱因斯坦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乙代表什么?”青年迫不及待地问。
‘代表少说废话。” 爱因斯坦说。

如果说爱因斯坦的借代偏重批评的话,画家门采尔的借代则有宣泄的味道了。

门采东长得又矮小又丑陋,当他发现有人嘲笑他的时候,他会怒不可遇。
有一次,门采尔正坐在饭馆里,进来了三个外国人,往女士和两位先生,他们在旁边的一张桌子边坐下。门采尔抬头一看,发现那位女士正向两个同伴耳语,而且那三个人打量了他一番便咯咯地笑了起来。
门采尔的脸涨得通红,但他没有说什么,而是取出速写本,认真地画起画来。他一边画着一边不时地望着女士的眼睛,致使那位女士有些慌乱。她觉得她刚才嘲笑过的邻座这个怪人正在给她画像,心里很不自在。
门采尔并没有让她的目光扰乱了自己,满不在乎地继续画他的画。突然,其中一个男士朝他走来说:“先生,我不允许您画这位女士。”
“哎呀,这哪里是一位女士呢?”门采尔心安理得地说道,并且把速写本递给他看。只见那位先生道了声对不起便回到同伴那里去了。原来门采尔画的是一只引颈高叫的肥鹅。

那个男士似乎不知道“鹅”在德语中可以作为骂人的话,意为“蠢女人”。
3.夸张
所谓夸张,是以言过其实的言辞达到一种极不协调的喜剧效果它往往带有讽刺意味。

马克·吐温有一次坐火车到一所大学讲课。因为离讲课的时间已经不多,他十分着急,可火车却开得很慢,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发泄怨气的办法。
当列车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故意递给他一张儿童票。这位列车员也很幽默,故意假装仔细打量了马克·吐温半天,说:“您真有趣,看不出您还是个孩子哩。”马克·吐温回答:“我现在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火车票时还是孩子,火车开得实在太慢了。”

火车开得很慢的确是事实,但绝对不至于慢到让一个人从小孩长成大人。这里便是将慢的程度进行了无限的夸张,产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令人捧腹。

大作家雨果收到一位初学写作的青年来信。写信人对这样一个问题颇感兴趣:“听说鱼骨里含有大量磷质,而磷质有助于补脑。那么要想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就必须吃很多的鱼才行吧?不知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
他又问道:“您是否也吃了很多的鱼,吃的又是哪种鱼呢?”
雨果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对鲸鱼才行。”

雨果的回信点出了对方话语的荒诞和浅薄,却又不尖酸刻薄。4.拟人拟物
拟人与拟物,都是修辞格的种类,前者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人性化;后者把原来适用于物的词语来描写人,使人物性化。这两种手法常用于制造幽默。

南唐时期,赋税繁重,民不聊生。恰逢京城大早,烈祖便问群臣道:“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唯独京城不下?”
大臣申渐高说:“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
烈祖天性睿智,听罢大笑,立即颁发圣旨,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申渐高在回答中巧借话题,将“雨”拟人化,委婉地道出了税政警重、令人生提的意思,机智地讽谏烈祖减税,为百姓做了一件好率。

杰拉尔德、福转是美国第38任总统。他说话喜欢用双美语。有一次,他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是一辆福特,不是一辆林肯。”

众所周知,林肯是美国一种高级的名牌汽车,同时,也指早期的林肯总统,福特则是当时普通、廉价而大众化的汽车,同时也是他自己的名字。福特说这句话,一是表示谦虚,二是为了标榜自己是大众喜欢的总统。福特巧借同名来比拟,以显示自己是大众喜欢的总统不仅十分幽默,而且十分巧妙!
前面是将人比拟成车子,下面是将白免比拟成人了,

铁血首相俾斯麦有一次和一名法官相邀去打猎,两人在寻觅猎物时,突然从草丛中跑出一只白免。
法官自言自语道:“这只白兔已被宣判死刑了。”可是法官这一枪未打中,白免跳着逃走了。看到这种情形的俾斯麦,当即大笑着对法官说:“它对你的判决好像不大服气跑到最高法院去上诉了。”俾斯麦的比拟贴切而幽默,令人回味。

比拟法幽默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愉悦,而且可以用来下逐客令

主人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客人酒足饭饱仍不想告辞。主人终于忍不住了,指着窗外树上的一只鸟对客人说:“最后一道菜这样安排;砍倒这棵树,抓住这只鸟,再添点酒,现烧现吃,你看怎样?”
客人答道:“只恐怕没砍倒这棵树,鸟早就飞了。”
“不,不!”主人说,“那是只笨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离开。”

这位主人的确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这只“笨鸟”不是太笨的话,应该知趣地快点离开了。
生活是幽默的源泉,有许多趣闻逸事,几乎无须任何艺术加工信手拈来,给人以趣味和美感。看看下面的生活片段:

上班高峰期,公交车上超挤,一个时髦女郎站在门口,从车厢后面挤过来一个男孩要下车,跟时髦女郎说了一句:“请让一下,下车。”女郎纹丝不动。男孩只好挤过去,不小心踩到了她的脚。结果女郎不停地骂:“神经病啊你!神经病啊你……”分贝很高,全车人都把目光聚焦在他俩身上。男孩忍而不发,下车时忍不住了,回头对那女郎说:“复读机呀你!”全车人爆笑。
后边有几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不停地表演刚才的一幕,甲说:“神经病呀你!”乙说:“复读机呀你!”全车人爆笑。
接下来的一站,有个小妹妹也要下车,挤过去怯怯地说:“我……我……我想下车,我不是神经病!”全车人再次爆笑。
那个时髦女郎缄默了,可是从边上飘来一句话:“你是不是没电了!”全车人爆笑不止。

5.反间
反问,就是针对对方思想、观点中的破绽,提出一个针锋相对的问题,由于这类问题的提出往往出人意料,所以幽默由此而生。

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有一次应邀出席了一位朋友的酒宴。席间,他被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一见赫尔参这个样子,连忙解释道:“今晚宴会上演奏的全是彼国流行的歌曲,你怎么会感到厌烦呢?”赫尔参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
主人听了疑感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笑了:“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主人哑口无言了。赫尔岑说罢,便起身告辞了。

反问幽默法也可以用来摆脱困境,请看一则俄罗斯的幽默故事

乌利和奥列格一起坐火车去莫斯科。列车员看到乌利头上的行李架上有只巨大的木箱子,就对他说:“您的这只箱子必须拿去办理托运,如果您不遵守铁路规定,只好请您把这只箱子从窗户扔出去。”
乌利坚决地表示:“我不能把这只箱子扔掉,也不会去办理托运。”
他们为此事吵了起来,列车长来了也无济于事,最后只好把乘警叫来。这个警察大声对鸟利叫道:“要么去办理托运手续,要么扔出窗户去!”
乌利还是说:“不!”
警察发怒道:“为什么?”
“因为它不是我的!”
大家都吃了一惊:“那么它是谁的呢?”
“是我的朋友奥列格的。”
列车长、警察、列车员一起转过身来,冲着奥列格大叫
道:“这么半天,你为什么无动于衷?”
奥列格反问道:“刚才你们谁问我了?”

大家吵了半天,最后追查到奥列格身上,本来应该由他来承担切责任,不料奥列格来了一句反问,便把责任推卸得一千二净了。

6.仿拟

仿拟,顾名思义,就是把原有的语言和情境移植,新意与原意形成对照,从而产生不协调之趣,造成幽默感。其直观、简便的表达方式和蕴含讽刺的功效,深受人们喜爱。

甲:营长真是神枪手啊,指哪儿打哪儿呀!
乙:你行吗?
甲:行,我能打哪儿指哪儿。
乙:噢!打哪儿指哪儿呀,那谁都会。

甲故意把话题颠倒说,从“指哪儿打哪儿”到“打哪儿指哪儿”,结构形式相同而语意大变,语句的前后组合出现矛盾,笑料随之产生。

法国作家台奥多尔·冯达诺在柏林当编辑时,收到一个青年寄来的几首拙劣的诗要求发表,并附了一信:“我对标点向来是不在乎的,请您说明填上吧。”冯达诺很快给那个青年退了稿,并附信说:“我对诗向来是不在乎的,下次请您只寄些标点来,诗由我自己来填好了。”

一个说“对标点向来是不在乎”,另一个则说“对诗向来是不在乎”,都是书面语言,如果两人当面对话,肯定也是非常幽默的。
有些人玩物丧志,整天泡在麻将场里。于是有人便吟道:“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麻将声,输赢知多少。”
在讲话中仿拟名句,以求生动的做法,古来就有先例。

据说,苏轼和好友刘颁等人相聚饮酒,刘颁建议大家各引古人语相戏。轮到苏东坡时,他看到刘颁因患病,鬓发、眉毛尽皆脱落,鼻梁也陷了下去,陡然想起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分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于是吟道:“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两句戏言,引得众人大乐。

同样的手法,来自阿凡提的一则故事:

阿凡提开了一间染坊,给乡亲们染布。财主见大家都态阿凡提布染得好,十分妒忌,想要刁难他一下。
这一天,财主挟着一匹布,大摇大摆地来到染坊,一进门就大声嚷道:“来,阿凡提,给我把这匹布好好染-染让我看看你的手艺。”
“您要染什么颜色?”
“我要染的颜色普通极了。它不是红的,不是蓝的,不是黑的,不是白的,不是绿的,不是青的,不是黄的,不是紫的,也不是这些颜色的混合色。你能染吗?”
阿凡提爽快地接过布说:“当然能染,染完后保你满意。”
“什么,你能染?那好,那我哪天来取?’
“日期嘛!”阿凡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扔到柜里,“不是星期一,不是星期二,不是星期三和星期四,又不是星期五和星期六,连星期天也不是。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

阿凡提不仅在语气和语句结构上模仿,而且就其荒谬的无理要求也进行模仿,把刁难人的皮球踢还给了对方。

7.引用
在特定的环境下引用现存的词、名、篇、句式及语气而创造新的语言,是幽默方式中很常见的一种,往往借助于某种违背正常逻辑的想象和联想,把原来的语言要素移植到新的语言环境中,造成默感。

在美国一所学校里,一位女教师在课堂里提问:“’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是谁说的,知道的人请举手。”教室里鸦雀无声,女老师脸上一片失望。过了一会儿,有人用不熟练的英语答道:“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
“完全正确。同学们,刚才回答的是一位日本同学。可是生长在美国的同学却回答不出,多么令人遗憾啊!”
“把小日本干掉!”教室里传来一声怪叫。
女教师气得语音都颤抖了,大声问道:“谁?这话是谁说的?”
静了一会儿,教室一角有人答道:“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
1945年杜鲁门总统对日作战宣传,可说是美国人的精神“原子弹”;而教室里冒出这句话,只能是笑料的“原子弹”。妙的是,那位学生引用得多么贴切、适时。

譬如,你向一位姓赵的先生借了一些东西,归还的时候可以说成“完璧归赵”;一位姓牛的先生在满头大汗地搬家,可以笑称其“汗牛充栋”。

有一位重执教鞭的老师,开课头一天,他从办公室向课堂走去。
“欢迎你重操旧业!”同行们向他笑着打招呼。
“矛!”他右手举起一根教鞭,接着又说,“盾!”左手拎起一块小黑板,最后用教鞭点点小黑板说,“自相矛盾。”

一个幽默的开场白,活跃了气氛,放松了心灵。

THE END